海綿磚打造“海綿城市”
由于現行的“海綿城市”建設著眼于增加入滲,采用的技術路徑和手段無外乎以下幾方面:
花重金改變路面結構,打造“透水路面”,使雨水通過透水磚、自然土層下滲到地表下,從而達到消減澇水的作用。這項措施對小雨量的降雨有一定作用,但是對于高強度、大雨量的降雨作用甚微。因為即使表層全部恢復為天然狀態,對雨量產水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土壤的蓄水能力。在南方極限狀態下,土壤的蓄水能力也僅僅是20毫米左右,難以消納大量級降雨(如大于100毫米的一場降雨過程)的70%。即使表面上看到雨水下滲到了土壤中,實際當土體飽和后,仍然通過淺層地下水的通道回歸到河流、低地之中。
開槽、填沙、擴大地下集水空間等增加滯蓄量,應該講,這是有效的手段。但是,其所能夠起到的作用大小取決于容積大小。而擴大地下集水空間所要付出的代價是驚人的,能夠滯蓄洪水澇水的總量與投入相比差距較大。
利用低地、公園參與滯蓄。這是一個好的方向,應該大力推行。但是恰恰這一類工程所占比例小,難以全面推開。
還有專家提議增加屋頂的滯蓄等措施,讓“一片天對一片地”,自我消納洪水澇水,但改造成本較高,推行難度較大。
綜合來看,以上措施都沒有真正切入到城市洪澇治理的正確途徑上來,不能徹底解決問題。筆者認為,治理城市內澇,真正有效的方向應該是從“滲蓄為主”轉變為“蓄排結合”的方式。可以從三條途徑實現:一是給洪水、澇水以出路,盡快排出去??梢詢炏瓤紤]利用泵站等強制性措施,讓洪水澇水通江達海。二是給洪水、澇水以足夠的空間,即增加城市及周邊區域的水域或低地面積,增強滯蓄能力。三是讓地下的排水系統配套泵閘系統,真正實現收放自如。其實,這才是我們想要的“海綿”效果。
相關標簽:
上一篇:透水磚的透水性與環境的關系